如何渡人成全人(一)
范聖杰
一、為何要求道?道有何可貴?
1.靈性與物質平衡成長,因靈性的提昇成長,方能豐富生命的成就。愛因斯坦:「我們的科技成就遠超出我們的人性」
2.道的可貴源於生命,生命的本質是一種祝福、期許、喜悅和慶祝,生命的過程充滿了新鮮、驚奇與改變(變化),求道即是一個平衡的方法。
二、渡人的基本信念為何?
1.渡人是一種和諧,天空的鳥、海裏的魚(殊途同歸),魚在水中忘了水。渡人即是為了達到一種人與人相處,與天地並存,與萬物並生的一個和諧。彌勒家園的建立,源於萬物各得其所。
2.渡人是一種溝通,而溝通是一門藝術,是彼此真誠的欣賞,是展現一種沒有底線的真誠和寬容。
3.未渡人先渡己,自己先替對方想,真心的關懷往往比言語更能動人,包容和寬恕是友誼的起點,學會原諒包容眾生,才能瞭解眾生的心,知道他們的想法才能因病予藥,才能彼此相互輝映。
4.渡人是一種超越,透過面對眾生,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,人際關係。學習去改變,往往能激發出更多的創意和動力,而勇於接受改變,才能突破自我的限制與缺漏,以一種修辦道者的角色來重新面對人生,在面對不同的眾生中,瞭解生命的意涵也瞭解自己。
5.渡人是一種責任,每人對自已的生命要負全責,而圓滿的生命,是人我同樂。
若人的責任未了,就是「債」。
外在的世界是每人心靈的投射,圓滿是一種喜悅,而喜悅源於會心的微笑。
6.濟公老師三弘願:
I.在先天,渡化眾生達本還源。
II.在後天,移風易俗實現大同世界。
III.繼往開來,復興中國固有文化。
三、渡人的基本態度:
1.責任來自於擔當,什麼樣的擔當?對於自我肯定的擔當,因為感同身受,即同體大悲;來自於不捨與不忍,即無緣大慈。
2.成長要靠智慧的成熟和日常的磨練經驗(即福慧雙修),分享往往是另一種回饋,在與別人分享經驗的同時,一方面是對自我的反省和叮嚀。而別人的回饋,往往代表了不同的意見及自己本身的缺點,透過不停歇的分享,能逐漸澄清對道的觀點和人事的圓融,進而在智慧和辦事講道技巧更上層樓。
四、渡人的方式
1.如何去帶動一個團體的渡人風氣?
伙食團是一個整體,彼此互信互賴,才會有學習空間,沒有人是孤立的,要彼此學習。
2.最好的鼓勵方式是:讚美與肯定。
學習(渡人)環境的建立,不是批評與指正,而是讚美與肯定;寬恕是成熟的象微,學會欣賞每個人獨特的本質才會產生良好的互動,換個角度來帶,會有太多的意外驚喜。
沒有人願一路走來充滿挫折與失誤,而是不斷的肯定與成長。
所謂布施,莫過於給人一顆喜悅的心,常保喜悅,即是初地菩薩。
3.不比較、不競爭。
伙食團沒有什麼控制、命令,而是選擇與責任。
個人特質的互動整合,才能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,帶動彼此性靈(智慧)與道學涵養的成長。
4.尊重與感謝:
一起同修共辦,要隨時感謝同行的伴侶,生活中尚有許多未學會的功課,每人的工作,權責或許有所不同,但均有同等的價值,皆要互相尊重與感謝。
5.六和敬:
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戒和同修、見和同解、利和同均。
你我一體,共生共榮。
6.勇於面對問題與衡突。
藉由不斷的溝通,讓問題真正的得到解決。
學會不埋怨,放下偏見,不談論是非,才能真正凝聚共識。
簫伯納(美國作家):「人的智慧不依經驗多寡而定,而依其對經驗的接納程度。」
7.道中無模範、唯我立標杆。
辦道的時間有限,師母:「天時緊急,過了這個村,沒了這個店。」任何風氣的帶動、都是緣於有人帶動。
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尋找問題,而非解決問題。
起身而行,其身正,不令亦行。
只要你想改,而且付諸實行,幾乎沒有不成功的。
五、如何建立渡人的信心
1.渡人的信心不足,緣自於渡人的恐懼。
解決的辦法亦在渡人中來,別人的經驗雖可雖可參考,但最要緊的是自己去調適。
2.真花與塑膠花的不同。
在於生命是活生生的,而非一成不變的;面對眾生,才會瞭解更多的人性。
3.障礙的消除,從你真正去解決障礙開始。
如何去突破此種心理障礙,最快的方式就是儘速靠「自己」去渡到第一個人,萬事起頭難,步伐邁開,才會有路要往那裏走的問題,不然道務問題只是空談。
4.渡人技巧的培養。
渡人靠的是慈悲,而不是方法技巧,但是要靠方法技巧來展現我們的慈悲。
孟子善譬,佛教百喻經。
多和渡人經驗豐富者請益或旁聽,久了自然通達,亦可選修心理學、研讀相關書籍。
5.道學涵養的充實。
I.道即是生命,凡事用心皆學問。此為真正的道學。
然而如何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達後,還能明白的傳達,則需要事先整理出頭緒與大網,所謂一門深入,即登理域。
II.要整理出一套屬於自己可以表達的道學。
有人以經典、有人用人事管理、才藝、命理…皆可入道,非僅限於經典文字。
III.經典文字能產生較大的淨慮作用,有助於智慧的增長。
6.能力的培養。
I.找一個起點,去和道相融通。
若拳拳服膺達不到,則勤而不捨亦可。
不能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亦可(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)
II.培養一個專長,可以和人交流(共鳴),如音樂,美術(生人而有),如口才,幽默、佛學、棋藝’文學、人事,如電腦、網路、功課,皆不離道。
III.修辦道可由最切身的做起。渡父母、朋友,信心的建立亦復如是、由興趣嗜好入手、最有感受。
IV.萬法要歸一,須知一還生萬法,萬事萬物皆有道,既然如此,日常所見,皆合用來解道。
7.勇於觀照與自覺,才能覺知自己身心靈上的盲點。
I.勤於反省與檢討,才會有成長與提身昇,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完美的,但我們希望終點是一個圓。
II.吾日三身吾身。解脫來自於對自我生命的瞭解,每向前一步都充滿了無窮的改變與超脫。
III.真正的面對自己,才能覺知真正的問題所在。
六、幾種較不易求道的人
1.頑:
即無神論者或知識份子,或已有宗教信仰者。
不易改其思想模式,可先培養感情;若堅拒者,亦不可強而為之,若有確實之顯化亦可佐證道之尊貴。
2.懦:
即凡事不敢作主,賴人臉色者。常見的如要問父母,看同學意思,害怕不決。
可先渡其周遭人物,進而影響其決定。
3.愚:
即不信有真道,身外求法者。如拜拜殺生謝天方可保平安;助人為善之事樂為,而不信自身有道。
4.癡:
即貪求名相、錢財、情愛;而不捨者。如太忙沒時間,感情放不開…
時間到了再試,可等環境轉了,如破產、分手…時再渡,或找身份地位相當者去渡。
七、渡人注意的事項
1.渡人深入火宅,自己雖有志向,但仍要小心為之。
若對於道理瞭解不深,宜攜伴同往,以免因不成功在心退志。
2.對於求道人員,仍應考核其品性,如同性戀、精神病、非正教之教徒,不宜引渡,以免日後考道。
3.乾渡坤,或坤渡乾,宜邀伴前往,免落人口實。
又心中存慈悲心即可,以合禮為尚,無使被渡者誤以為有追求之意想。
4.講道無須先入為主,視其接受程度,採可切入的話題來談。
5.最好舉自身的例子來佐證或周遭的經驗。可避免日後查證不實或道聽塗說之弊病。
6.若聊道地點在伙食團,最好人數在二三人內。以免話題不集中反而被插斷,影響被渡者的思緒,而地點最好在禪房,較安靜又不吵到別人。
7.寒喧的時間約三十分鐘,便可將注意力或語題轉到求道,以免談得太累或太晚,造成反效果。
8.開場宜以唱歌(學生)、工作家庭(社會人士),為之,可以較無壓力。
9.若對方有問題,自己及同伴皆不知,可試邀其至佛堂更進一步深聊,一般來說。
碰到這種情況微乎其微,不要先自我暗示會被問倒。
10.不要害怕被拒絕,拒絕往往是承諾的開始。
很少人是自願來求道、參與修辦道的。
11.不要放棄任何機會,要堅持到最後。
往往最後的決定和先前決定的有所不同。即使前面說過百次不要,但這次「要」,那就值得了。
12.渡人要從道的角度,而不是從個人的觀點。
法會最令人感動的課是孝道,因為源於天心。
闡述道不要只依著學問道學,如心理學的角度,應該由天心出發,人倫是一切人事的根本。
13.現今的社會,不只無常,而且反常,所以要常提醒自已不要被虛花假景所迷惑,忘了該了的責任。
14.要珍惜時間,因為過了就沒了,學任何事情也是如此,渡人更要如此,年輕時用時間賺錢,年老時用錢換時間,值得嗎?一路要走的無憾,那就要把握今天,把握當下,事情才能有成。
15.易:「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」修辦道要活潑玲瓏才能接引得到人。
16.要用一顆柔軟的心去成全別人,所謂忍法,即輕安。
許多人是被無數的成全感動而來而發心的。
八、道務的規劃
1.一貫道乃因三曹普渡而蘊運,凡道人員,務須內外功圓,方是真修真辦。內求私慾淨盡,外行眾善圓滿。
道場雖言同修同得,同辦同成,取其團結眾志之力,然個人修辦規劃亦不可缺。
2.時間的安排。
道場明朗公開後,辦的文教及活動較多,同時間要辦更多的事,故要更善用自己的時間。
不但要捨,更要省。
捨的是如例假日,省的是如早上、中午的零碎時間。
錢少賺點就有時間了。
3.規律的作息。
可排定訪問,讀經、休息…的時間,如此可方便配合道場活動。
4.計劃的擬定。
最少應先擬定一週之計劃,若可能可加長為一個月。
如此方可排定近期的目標與方向,較能落實學習與推展的效果。
5.道務資料整理。
應每週整理,方能落實其進度。
未求道者可約時間拜訪或約來伙團。
新認識者應記錄其興趣及個性、聯絡人等,並應在一季(三個月)內再訪。
6.每周應留一日予自己。
可當緩衝及反省日。機器運轉要空間,人的成長亦是如此。
7.會議的召開。
應就人員實地訪談結果來討論,而非事項宣布,亦可做為經驗交流,問題解答的有用時間,開會一定要記錄及宣達。
辦道不此尋常辦事,可以一延再延。會議既定,即可執行,必須要確實,如果有不能配合者,可另撥時間,然應以當事人的意願為之。
九、結語
1.道務的推展關繫著慧命的延續,一個人的改變能造成整個團體,甚至時代的改變。
當初釋迦牟尼佛的悟道,孔老夫子的開平民之學,不單改變了當世,亦改變了千百世後的我們。
同樣的,以後的世界亦將因為我們而改變,不是單因你、我,而是我們大家,整個匯集成的這股力量,這個清流,可以挽世界化人心,用我們詳和的心來促成彌勒家園。
2.所謂的未來世界,就是我們現在播下的種子將來的成果。
所謂的眾生,其實就是過去沉迷的我們。
3.而菩薩化身,就必須要道濟群迷,大公無私。月明遍照、智慧無礙。
我們做了幾分呢?
出處:http://www.cd.org.tw/peace/outline/outline0001.htm
留言列表